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6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论文
    单因素实验设计基本方法之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颜虹;徐勇勇;赵耐青
    2011, 26(24):  0-0. 
    摘要 ( 341 )   PDF (64KB) ( 3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版
    2011, 26(24):  0-0. 
    摘要 ( 65 )   PDF (506KB) ( 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张红霞;何桂钧
    2011, 26(24):  2117-2.11921e+007. 
    摘要 ( 423 )   PDF (301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比索洛尔.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校正后QT间期(QTc)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6.0%(37/43),对照组的有效率62.8%(2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分别为(90.12±11.20)次/min和(65.87±8.34)次/min;而对照组分别为(89.93±10.98)次/min和(72.23±9.43)次/min.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率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34±4.58)%和(48.03±5.48)%,对照组分别为(32.03±4.92)%和(40.38±5.29)%.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c分别为(401.93±54.30) ms和(437.37±63.54)ms,对照组分别为(418.37±58.49) ms和(487.65±66.48)ms;两组LVEF和QTc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而治疗组的QTc增高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 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比单独用胺碘酮效果好,使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美托洛尔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张贵生;瞿玲玲;俞华;张婷婷;李隆责
    2011, 26(24):  2120-2122. 
    摘要 ( 185 )   PDF (219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辅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以探讨CHF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耐受性及二药合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3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M组)和美托洛尔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组(MT组),M组口服美托洛尔起始量6.25~12.5 mg,直至耐受量,MT组在M组的基础上加服甲状腺片10 mg,每日1次,共服3周.心排血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于用药前和用药后3周各检查1次.结果 M组有3例出现低血压反应,其中1例有心力衰竭加重表现;MT组心功能改善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均优于M组,仅1例发生一过性低血压,心功能治疗后MT组与M组比:LVEF( 46.23±7.65)%vs (38.72±7.02)%、LVEDV(169.32±45.56)ml vs (199.81±43.13) ml、LVESV(120.56±48.32) ml vs(153.36±47.26)ml、CO(3.86±0.73) L/min vs (3.37±0.63)L/min;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后MT组与M组比较:T3(2.32±0.82) nmol/L vs(1.05±0.65)nmol/L、T4( 105.32±60.31) nmol/L vs(103.62±52.11) nmol/L、rT3(0.49±0.26) nmol/L vs (0.69±0.31) nmol/L、TSH (5.12±2.43) mU/L vs (5.23±2.65)mU/L.结论 美托洛尔辅以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CHF,可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CHF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张云茜;王建林;周颐;王廷娟
    2011, 26(24):  2123-2.12521e+007. 
    摘要 ( 253 )   PDF (314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n)、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chd)、F波出现率.结果 无症状组正中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21.33±2.22)ms vs (20.27±1.14)ms;Flmean(23.53±2.01) ms vs(22.15±1.70) ms;Fchd(5.37±3.50) ms vs(2.74±1.02) 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45±15.55)%vs(92.25±7.78)%,无症状组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45.91±4.25) ms vs (43.79±2.98) ms;Flmean (49.48±3.61) msvs(45.48±2.96) ms;Fchd(7.35±4.77) ms vs (3.85±0.81) 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75±18.41)% vs (98.7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Flmin、Flmean、Fchd又比无症状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正常者中的F波总异常率达58.2%;在上下肢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Fchd异常率均高于F波出现率、Flmean和Flmin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远、近端周围神经均可受累,F波(尤其是Fchd)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
    韩利杰;马红霞;董秀娟;赵晓武
    2011, 26(24):  2126-2129. 
    摘要 ( 663 )   PDF (310KB) ( 2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HSCT的124例患者VOD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防治效果.结果 124例患者中6例发生VOD,发生率为4.8%;其中中型3例,重型3例;6例患者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救治无效死亡,VOD中位持续时间29天.对于VOD发生的危险因素统计分析显示,移植前有肝炎病毒感染者VOD发生率42.9%(3/7),高于无感染者2.6%(3/117)(P<0.01);移植前肝功能异常的患者VOD发生率25.0%(2/8),也明显高于肝功正常患者3.4%(4/116)(P<0.05).对于VOD的预防,联合使用前列腺素E1组VOD的发生率为2.8%(3/108),低于未使用前列腺素E1组18.8%(3/16)(P<0.05).在疾病不同阶段、异基因HSCT和自体HSCT、是否含马利兰的预处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否全相合方面,各组间VO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OD是HSCT中危及生命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毒性肝炎及移植前肝功异常均明显增加HSCT后VOD的发生率,是发生VOD的高危因素.加用前列腺素E1预防,可降低VOD的发生率.
    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张彦彬;张耀芬
    2011, 26(24):  2130-2.13121e+007. 
    摘要 ( 316 )   PDF (215KB) ( 1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1天1次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后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40例T2DM患者,随机给予睡前注射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体质量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结果 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的HbA1c和FPG均有明显下降(P<0.01),FPG分别由11.41 mmol/L和11.36 mmol/L降至6.31 mmol/L和6.54 mmol/L,HbA1c分别由8.75%和9.17%降至7.41%和7.76%;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的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30±1.82) kg和(2.20±2.84)kg(P<0.05).两组各发生1例低血糖,发生率均为5.0%.结论 OAD治疗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具有相似的血糖控制,但地特胰岛素组体质量增加少.
    1991~2010年国内血色病荟萃分析
    范振平;石红霞;张文瑾;史雪敏;蔡少平;吉英杰;高峰;何卫平
    2011, 26(24):  2132-2136. 
    摘要 ( 235 )   PDF (376KB)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血色病的认识.方法 使用“血色病”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1991~2010年的文献,发现经肝穿刺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血色病患者71例,分为原发性血色病(primary haemochromatosis,PHC)和继发性血色病(secondary haemochromatosis,SHC),比较二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43例PHC患者,男36例,女7例,平均年龄(38.1±15.2)岁,12例可疑存在类似家族史;28例SHC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2±13.2)岁.SHC继发于血液病9例,慢性肝病19例.PHC和SHC的主诉主要为皮肤色素沉着、乏力、糖尿病、性功能低下、活动性气促;体征主要为皮肤色素沉着、脾大、肝大、肝脾均大和心界扩大,且多合并多器官受损;多器官损害以肝脏受损+皮肤色素沉着最为多见,PHC和SHC的发生率分别为67.4%(29/43)和67.9%(19/28),上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存在肝硬化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和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要明显多于无肝硬化者(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铁蛋白在PHC患者中的升高率为94.3%,在SHC为100.0%(P>0.0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在PHC患者中的升高率为78.6%,在SHC共检测2例,均升高.结论 血色病为多脏器受损的铁过载性疾病,国内确诊依赖于肝穿刺或腹部MRI;为避免误诊和漏诊,长期输血和慢性肝病患者应常规检测空腹铁蛋白和TS,升高者应进一步筛查遗传基因,早期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
    吴国锋;谭亚夏;秦茵茵
    2011, 26(24):  2137-2140. 
    摘要 ( 252 )   PDF (300KB)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剂(舒利迭)对稳定期、重度及重度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和总经济费用的改变.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9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溴已新(必嗽平)和缓释茶碱片(舒弗美),必嗽平16 mg口服,每日3次,舒弗美0.2g口服,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舒利迭50/500 μg,每次1吸,每12小时1次.观察期为6个月,期间各组均可按需使用短效扩张剂.在疗程前后分别检测肺功能指标和症状评分,并记录两组的总经济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68±0.28)L vs(1.46±0.16) L( P<0.05)、用力肺活量(FVC)(3.43±0.5) Lvs(3.02±0.4)L(P<0.05)、FEV1/FVC(53.4±9.0 vs 48.9±5.8,P<0.01);症状评分(37.6±0.9)分vs(42.5±0.8)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天数、总经济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1).结论 舒利迭能够改善稳定期、严重程度为重度及重度以上COPD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总经济费用.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肺部感染1例误诊分析
    陈晓青;孙丽娜;马伟虎
    2011, 26(24):  2140-0. 
    摘要 ( 168 )   PDF (87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环境设置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李娜;王天俊;高俊淑;陈景红;贾子善
    2011, 26(24):  2141-2144. 
    摘要 ( 153 )   PDF (309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40只.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和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手术组(130只),再将MCAO手术组随机分为独居组(30只)、社会交往组(40只)、探索学习组(30只)和丰富环境组(30只).假手术对照组和各MCAO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28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NF、GFAP阳性表达.结果 社会交往组、探索学习组和丰富环境组术后7、28天NF、GFAP阳性表达均明显优于独居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社会交往、探索学习和丰富环境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NF、GFAP的阳性表达.
    ARHI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路新卿;李桂英;王德峰;蔡莉;王友明;李校天;刘志军
    2011, 26(24):  2145-2148. 
    摘要 ( 122 )   PDF (1117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ARHI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和MiaPaCa-2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的胰腺癌细胞中ARHI和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定转染的胰腺癌细胞中发生细胞凋亡的百分率.结果 转染ARHI和空载体质粒后,无转染组和空载体组均无ARHI mRNA和蛋白的表达,ARHI组可见ARHI mRNA和蛋白的表达;ARHI组PANC-1、MiaPaCa-2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分别为(32.9±6.7)%和(39.5±6.0)%,均高于空载体组的(13.8±2.9)%和(15.2±1.8)%(P<0.01);在稳定转染的PANC-1和MiaPaCa-2细胞中,ARHI组DAPK-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空载体组和无转染组上调.结论 ARHI可明显的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DAPK-1参与了ARHI引起凋亡的机制.ARHI表达下调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鹏;庞新;姜达
    2011, 26(24):  2149-2152. 
    摘要 ( 144 )   PDF (704KB) ( 1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LMWH(25、50、100 U/ml)处理MCF-7细胞48~72小时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tetrzolium-based colorimetric assay,MTT)比色法检测LMWH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LMWH对MCF-7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 transcription PCR,RT-PCR)半定量检测LMWH处理细胞48小时后p53、Ba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LMWH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依赖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显示LMWH 25、50、100 U/ml作用MCF-7细胞48小时后,随药物浓度增大,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S期细胞逐渐减少.流式细胞仪可测得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LMWH 25、50、100 U/ml作用细胞48小时后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1.6%、23.5%、30.8%.LMWH可上调MCF-7细胞的p53、Bax mRNA表达水平.结论 LMWH可通过上调p53、BaxmRNA表达水平而发挥其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诱导该细胞凋亡的作用.
    低钠血症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赵悦;江新宁;张思宁;马良;睢岩;张邵民;杨小春
    2011, 26(24):  2153-2155. 
    摘要 ( 194 )   PDF (198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钙素原和白三烯B4在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孙文舫;郭艳华;杜香提;史春花;王靖
    2011, 26(24):  2156-2158. 
    摘要 ( 194 )   PDF (218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联合新鲜血浆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研究
    王爱军;李广平;马媛;田迎春;刘香军
    2011, 26(24):  2158-2159. 
    摘要 ( 233 )   PDF (147KB) ( 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患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潘丽萍;章蓓蕾;唐韵
    2011, 26(24):  2160-2161. 
    摘要 ( 209 )   PDF (161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存素基因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关系的Meta分析
    白莉;陈连香;任慧娟
    2011, 26(24):  2162-2166. 
    摘要 ( 111 )   PDF (787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诊内科昏迷258例临床分析
    陆春双
    2011, 26(24):  2166-2167. 
    摘要 ( 167 )   PDF (148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49例早产儿黄疸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赵莉;王俊兰;李淑敏;白丽亚;王丹
    2011, 26(24):  2168-2170. 
    摘要 ( 179 )   PDF (217KB) ( 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颅内出血12例临床分析
    齐凤芹;商广芝;赵志红;孙志刚;许斌
    2011, 26(24):  2170-2171. 
    摘要 ( 184 )   PDF (146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超细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体会
    李媛;杜瑜;梁冬生
    2011, 26(24):  2171-2174. 
    摘要 ( 275 )   PDF (300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透析模式对糖尿病肾病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的影响
    刘华;刘翠兰;闫志云;郭立峰
    2011, 26(24):  2174-2176. 
    摘要 ( 173 )   PDF (229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尹建国;姜德谦;张社兵
    2011, 26(24):  2177-2178. 
    摘要 ( 164 )   PDF (134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塞来昔布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及其对P21WAF1表达的影响
    段争;赵晓东;郭聚赛
    2011, 26(24):  2178-2180. 
    摘要 ( 220 )   PDF (191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5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及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石敦义;李勇朴;张桂蓉;夏维;甘洪
    2011, 26(24):  2181-2183. 
    摘要 ( 173 )   PDF (236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性脊髓病1例临床及影像特点
    李伟华;孔颖;李振兴
    2011, 26(24):  2183-0. 
    摘要 ( 174 )   PDF (81KB)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糖尿病及真菌性食管炎1例
    周红霞;姜树勤;吴宝英;甄真
    2011, 26(24):  2184-2185. 
    摘要 ( 200 )   PDF (177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溴鼠灵中毒1例
    张慧敏;刘清池
    2011, 26(24):  2185-0. 
    摘要 ( 231 )   PDF (83KB) ( 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临床联合应用
    梁宏斌
    2011, 26(24):  2186-2188. 
    摘要 ( 175 )   PDF (246KB) ( 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心病Warm-up现象与缺血预适应
    郑梅;李立卓;姜志安
    2011, 26(24):  2189-2192. 
    摘要 ( 170 )   PDF (306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研究进展
    陈佳;刘维洲;潘华
    2011, 26(24):  2192-2194. 
    摘要 ( 139 )   PDF (237KB)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