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上一期   
    循证研究
    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人群直立性低血压: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赵家华, 马庆华, 于江华
    2024, 39(10):  869-876.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1
    摘要 ( 50 )   PDF (1279KB) ( 5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老年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25(OH)D3缺乏]与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6月,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多个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查纳入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采用Stata软件(版本17.0)和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来自9项横断面研究包括9 155名参与者进行荟萃分析,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测定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含量。总体分析结果表明,在老年群体中,维生素D缺乏和直立性低血压具有直接相关性。与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个体相比,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会显著增加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风险(OR=1.22,95%CI=1.12-1.33,P<0.05)。结论 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缺乏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具有明确相关性。

    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表达的meta分析
    冯雨慧, 邹兰兰, 李凡, 崔晨航, 乔俊英
    2024, 39(10):  877-881.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2
    摘要 ( 39 )   PDF (1007KB) ( 8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4年4月之前关于血清vWF在ALI/ARDS患者中表达的原始文献,依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运用STATA17和Revman5.3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在分析血清vWF表达与ALI/ARDS发病风险的关联时,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260名ALI/ARDS患者,合并标准化均值差为[SMD=0.95,95%CI(0.64,1.25),P<0.01];在分析血清vWF表达对ALI/ARDS患者预后预测时,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3198名ALI/ARDS患者,汇总比值比为[OR=1.61,95%CI(1.44,1.80),P<0.01]。结论 血清vWF高表达与ALI/ARDS发病风险及预后预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作为一种便捷的检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论著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失眠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董泓, 李振彬, 马旭, 罗亚萍, 焦爱军, 张旭飞, 孙彩霞
    2024, 39(10):  882-88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3
    摘要 ( 40 )   PDF (977KB) ( 8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昼夜节律紊乱与自身免疫疾病具有相关性。本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合并失眠这一昼夜节律紊乱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临床调查方法,由风湿专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质的专家经统一培训后进行问卷采集相关信息。调查问卷从睡眠严重程度指数和RA患者相关临床信息两个维度设计。在河北省的13家研究中心,按纳排标准筛选门诊或住院RA患者的相关信息,对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RA患者181例。①一般资料:失眠者60例(33.1%),非失眠者121例,两者男女比均为1∶5;失眠者平均年龄大于非失眠者(P<0.01)。②共病:RA患者合并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或骨关节炎共病者,其失眠发生率高于无共病患者(P<0.05)。③临床用药:服用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的RA患者失眠发生率高于未用中药者(P=0.019)。④疾病状态:在疾病活动度和双手X线片的分级中,不同分级RA患者的失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RA失眠与非失眠患者其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失眠,这一昼夜节律障碍与年龄、存在相关共病、中高疾病活动度及影像学分级有关。

    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血脂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赵金匣, 康慧慧, 张垚, 付生军, 孙鹏飞
    2024, 39(10):  889-895.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4
    摘要 ( 38 )   PDF (648KB) ( 5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血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GC根治性切除术的GC患者307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患者术前2 周内血脂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307例GC患者随访时间为1~7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 52 个月。截至最终随访时间本研究总共失访72例,最终纳入235 例患者,其中 111例患者死亡。术前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升高与患者性别、病理T分期(pathological T stage, pT)、病理N分期(pathological N stage, pN)、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升高及肿瘤侵犯神经具有相关性(P<0.05)。术前高水平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神经脉管侵犯、pT、pN及患者身体质量指数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升高、pT、pN、肿瘤侵犯神经及CEA升高具有相关性(P<0.05)。对235例GC根治术患者进行Cox单因素风险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脉管侵犯、神经侵犯、CEA、糖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 CA)125、CA199、pT、pN、TC、TG及LDL-C均是影响GC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肿瘤直径、CEA、CA125、CA199、pT、身体质量指数及LDL-C是G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LDL-C可作为预测G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疗程糖皮质激素对食管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效果
    李喆楠, 朱雪娟, 李上, 王军民
    2024, 39(10):  896-90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5
    摘要 ( 38 )   PDF (808KB) ( 3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分析糖皮质激素不同疗程及减药方式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预防食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科因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行ESD手术,术后采取口服激素的方式预防食管狭窄的患者共67例,依据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方式分别纳入3周组、8周组、12周组。对比不同组别的食管狭窄情况、狭窄后行球囊扩张的次数、激素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周组、8周组、12周组的ESD术后食管狭窄率分别为23.8%(5/21)、22.9%(8/35)、18.2%(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后应用内镜下球囊扩张的平均次数分别为3周组(2.80±0.84)次、8周组(2.25±0.71)次、12周组(2.50±0.71)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 5.7%(2/35), 27.3%(3/11),其中,3周组与8周组的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周组与12周组(P=0.012)、8周组与12周组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预防食管大面积ESD术后狭窄。3周疗法、8周疗法、12周疗法在预防狭窄及狭窄后球囊扩张次数上具有相似效果,但短期、小剂量激素应用其不良反应最少,安全性高。

    2型糖尿病患者TyG指数及其衍生指数与糖尿病肾病风险的相关性
    李佳文, 刘艳兰, 李瑶霜, 邱慧娜, 李芳, 毋帆, 林辰莹, 林静娜
    2024, 39(10):  901-90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6
    摘要 ( 46 )   PDF (1253KB) ( 11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及其衍生指数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风险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2022年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895例。依据是否合并DKD将患者分为DKD组(n=326)和非DKD组(n=56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确定TyG指数、甘油三酯-葡萄糖-腰围(triglyceride glucose-waist circumference,TyG-WC)、甘油三酯-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body mass index, TyG-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与DKD的相关性,并研究TyG指数与不同分层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两组TyG指数、TyG-WC、TyG-BMI和HOMA-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yG指数和TyG-WC在校正影响因素前后均为DKD发生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2DM患者DKD患病率随着TyG指数、TyG-WC、HOMA-IR水平增加而逐渐升高(趋势性检验P均<0.05),TyG及TyG-WC的T3亚组的患病率较T1亚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yG指数在不同水平上,校正影响因素前后均为DKD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作为DKD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TyG指数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均较其衍生指标及HOMA-IR具有更为稳定的判断意义。

    恩格列净与利拉鲁肽联合治疗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一项前瞻、 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王静, 李彩格, 王婷, 刘子渤, 盖斌, 金杨瑜, 张力辉
    2024, 39(10):  909-91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7
    摘要 ( 39 )   PDF (419KB) ( 5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恩格列净与利拉鲁肽联合治疗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肥胖/超重T2DM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Lira+Empa组)和对照组(Lira组),各29例。试验组接受恩格列净+利拉鲁肽联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炎症因子、胰岛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糖化白蛋白(G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BMI)、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ira+Empa组 FPG、2 hPPG、GA、BMI、IL-6、IL-10水平均低于Li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肽、空腹胰岛素和稳态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Lira+Empa组HOMA-β明显高于Li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相较于利拉鲁肽单药治疗,恩格列净+利拉鲁肽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T2DM降糖疗效,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并有效降低体重,对炎症因子水平有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高功率短时程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改良BOXI术式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朱春瑜, 林春艺, 翁兰, 杨洵杰, 董帝辉
    2024, 39(10):  915-92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8
    摘要 ( 32 )   PDF (964KB) ( 5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中应用高功率短时程(high-power short-duration,HPSD)的改良的左心房后壁盒式隔离(box isolation,BOXI)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心血管内二科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22例,随机分为HPSD组(n=61)和常规组(n=61)。HPSD组和常规组分别以HPSD和低功率长时程消融完成双侧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nous isolation,PVI)和改良的BOXI消融。HPSD组使用冷盐水灌注压力感应导管,功率设定为45 W,以消融指数作为指导。常规组以35 W进行消融25~30 s,消融指数、压力指数和HPSD组的设置一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完成PVI和改良的BOXI的时间、手术总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单次术后12个月无房性心律失常率等指标。结果 HPSD组完成PVI和改良的BOXI的时间和手术总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后发生心包压塞1例。两组均未出现食管损伤、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肺静脉狭窄或死亡。HPSD组和常规组单次手术后12个月的无房性心律失常率分别为70.5%和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术后复发第二次手术中,两组肺静脉和改良的BOX电位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房颤改良的BOXI术式采用HPSD是有效、可行且安全的,能缩短总消融时间和手术总时间,且不降低临床疗效。

    HIV和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依非韦伦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覃巧玲, 莫让辉, 陈新怡
    2024, 39(10):  921-92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09
    摘要 ( 24 )   PDF (352KB) ( 5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直接抗HCV治疗的HIV和HCV共感染患者21例,疗程12周,停药随访12周,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 评估患者基于抗HIV情况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以及停药12周病毒持续应答率和安全性。结果 21例HIV和HCV共感染的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HCV病毒应答率均达到100%。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降低(P<0.01),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和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的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肾透明细胞癌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田馨, 赵丽, 刘会晶
    2024, 39(10):  925-92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0
    摘要 ( 26 )   PDF (732KB) ( 8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肾癌骨转移同时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及经验分享。方法 回顾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中年男性,肾癌病史3年。因“背部疼痛”就诊,系统检查后取椎体肿物病理活检发现肾癌骨转移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结论 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两种恶性肿瘤合并存在的认识,尤其是当肾细胞癌患者出现新的溶解性骨病变时,通过全面检查鉴别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

    胃底腺型胃癌1例并文献复习
    刘静, 刘连培, 张蒙蒙, 柴琳琳, 李容, 朱黎英
    2024, 39(10):  929-93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1
    摘要 ( 37 )   PDF (2150KB) ( 4 )   HTML ( 7)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胃癌( 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例 GA-FG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54岁女性,因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上部SMT样褪色调病变。该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可见扩张的树枝样血管改变;放大内镜技术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示:病变周边黏膜呈典型蜂窝状结果,病变呈茶褐色,表面微腺管可见融合,腺管开口大小不一,白区不规则,表面微血管不规则;超声胃镜示:可见胃体黏膜层病变,呈中等偏低回声,起源于黏膜层,与黏膜肌层分界不清,黏膜下层完整,大小约0.8 cm×0.5 cm。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胃底腺型腺癌,镜下面积约:0.3 cm×0.3 cm,浸润至黏膜下层(漫润深度约220 μm);脉管浸润(-),神经侵犯(-);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未见癌细胞;周围黏膜组织慢性炎。免疫组化:MUC6(+);MUC5AC(-);P53无义突变(-);Desmin(示黏膜肌不完整);Syn个别细胞(+);CgA个别细胞(+);CD31及D2-40(脉管内未见癌栓);Ki-67阳性率约10%。结论 GA-FG 是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讲座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人工肝治疗现状及进展
    石畅, 李兰娟
    2024, 39(10):  935-939.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2
    摘要 ( 37 )   PDF (803KB) ( 10 )   HTML ( 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病率不高,但病因复杂,病死率极高。经过传统内科手段治疗的ALF患者存活率低,而肝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但受限于经济情况、患者自身条件、肝源等因素,许多患者无法接受肝移植治疗。因此人工肝成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重要手段。世界范围内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的研究已很多,但针对急性肝衰竭的研究仍较不成熟。本文描述了各种人工肝模式应用于ALF患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综述
    焦孔素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焦明静, 尹洪竹
    2024, 39(10):  940-94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3
    摘要 ( 34 )   PDF (945KB) ( 7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多种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以细胞膜破裂及炎性介质释放为特征,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在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病生理过程。研究发现干预焦亡通路中的相关关键因子,可减轻疾病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而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通过干预GSDMD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关键靶点,对于防治某些炎症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重点阐述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为临床上相关肝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可穿戴设备在心力衰竭长期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章浩月, 叶红华
    2024, 39(10):  945-95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4
    摘要 ( 49 )   PDF (870KB) ( 15 )   HTML ( 7)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力衰竭具有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传统的心力衰竭院外管理方式常常受到患者依从性差、专业医疗指导不足以及医疗接触时间及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长期管理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得益于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其无创性、简便性和持续监测的优势,在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管理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类型,探讨它们在心力衰竭长期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应用前景。

    自噬与结核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王鹏, 余玲, 李果, 庞敏, 胥力川, 张全波
    2024, 39(10):  953-96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4.10.015
    摘要 ( 45 )   PDF (1073KB) ( 9 )   HTML ( 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机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的发病与宿主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一种高度保守的保护性机制,对维持细胞稳态具有重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参与了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自噬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密切相关。自噬有助于机体限制MTB的存活,然而MTB又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免疫逃避自噬。同时,基于自噬机制的宿主导向治疗(host directed therapy, HDT)在抗结核治疗中表现出乐观的前景。本文就近年自噬在结核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从自噬角度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