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05
    论文
    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临床疗效
    郭云飞;吴永健;肖文琦;韩萍;宋丽萍
    2015, 30(1):  1-5. 
    摘要 ( 382 )   PDF (902KB) ( 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余志敏;郑雅芬;张光宇;王智泉
    2015, 30(1):  6-12. 
    摘要 ( 221 )   PDF (961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 SUA 与 AF 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 stata 12.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17篇病例对照研究和7篇队列研究,共174454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①AF 组 SUA 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64,95% CI =0.47~0.82,P <0.01);②高尿酸组较对照组 AF 发病率明显升高(RR =1.65,95% CI =1.26~2.16,P <0.01);③在高血压人群中,AF 组 SUA 的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67,95% CI =0.11~1.23,P <0.05);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人群中,AF 组 SUA 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27,95% CI =0.01~0.52,P <0.05);④AF 亚型分析表明,阵发性 AF 组(SMD=0.38,95% CI =0.16~0.59,P <0.01)、永久性 AF 组(SMD=1.44,95% CI =1.18~1.70,P <0.01)的 SUA 水平显著高于非 AF 组;而持续性 AF 组与对照组间 SU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04,95% CI =0.27~1.82,P >0.05);阵发性 AF 组的 SUA 水平显著低于永久性 AF 组(SMD=-1.19,95% CI =-1.97~-0.42,P <0.01)。结论不论在普通人群还是高血压、CHF 人群中,AF 患者的 SUA 水平均明显升高。现有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与 AF 发病有关。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低血压危险因素
    胡怀岭;李群;姜椿法;邱全煌
    2015, 30(1):  13-16. 
    摘要 ( 192 )   PDF (882KB) ( 1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分为术后低血压组和术后非低血压组两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术前血压情况、心肌梗死病变位置等因素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为38.8%。PCI 术后低血压组中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显著低于 PCI 术后非低血压患者(21.9% vs 48.5%,P <0.01)。PCI 术后低血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低血压组,(247.3±186.8)U/L vs (175.4±159.6)U/L(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患者(62.5% vs 28.7%,P <0.01;12.5% vs 4.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中完全闭塞、近段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均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术后 TIMI 分级<2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8% vs 4.95%,P <0.05)。对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尼可地尔对接受溶栓治疗再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效应
    耿巍;田祥;尹翔宇;李良;孟海云;赵桁;房伟;谢文杰
    2015, 30(1):  17-21. 
    摘要 ( 201 )   PDF (898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尼可地尔的治疗方案是否能够提高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 STEMI 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尼可地尔组在确诊后即刻口服尼可地尔20 mg,之后5 mg 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常规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心肌损伤程度,ST 段回落,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状况,以及随访6个月的心功能状况及随访期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121例患者,尼可地尔组64例,对照组57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溶栓后4、12、24小时监测的肌钙蛋白 I(cTNI)水平显示,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尼可地尔组 cTNI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后监测的患者心电图 ST 段回落情况显示,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尼可地尔组 ST 段回落明显大于对照组;急性期 Curtis-Walker 评分≥3分的比例尼可地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尼可地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口服尼可地尔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急性 STEMI 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活性维生素D联合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谢建丽;魏平;王俊祥;张志捧
    2015, 30(1):  22-2425. 
    摘要 ( 237 )   PDF (888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 D 联合锝(99 Tc)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AS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性维生素 D 0.25μg口服及云克静脉滴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同工酶5b (TRACP-5b)、25-羟化维生素 D3[25-(0H)D3]水平及双能骨密度值(BMD);记录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 BALP、25-(OH)D3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4.8±1.1)μg/L vs (4.3±1.8)μg/L,(18.1±4.1)μg/L vs (12.5±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ESR 降低、BMD 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活性维生素 D 联合云克的治疗方案有助于 AS 患者缓解炎症及改善骨代谢。
    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何娜娜;曹海龙;朴美玉;齐艳荣;王邦茂
    2015, 30(1):  25-29. 
    摘要 ( 347 )   PDF (895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4例青年患者(≤35岁)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收集青年结直肠腺瘤144例,年龄14~35岁,平均(29.5±4.8)岁,男∶女=1.7∶1(91∶53);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1%(200/6446),低于中老年组17.8%(4155/23306);61.8%(89/144)的腺瘤位于左半结肠,26.4%(38/144)位于右半结肠。高危腺瘤所占比例为36.1%(52/144),锯齿状腺瘤占全部腺瘤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1%(6/144)vs 1.0%(3/288)](P <0.05)。结论青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但高危腺瘤仍高达36.1%,而且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同样较高,因此对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另外,青年患者锯齿状腺瘤比例较高,应引起内镜医师足够重视。
    单发胃息肉样病变内镜特点和病理特征
    马毓梅;孙鹏娟;王恒树;崔爱荣;张杰英
    2015, 30(1):  30-33. 
    摘要 ( 257 )   PDF (905KB) ( 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单发胃息肉样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的增殖和分化特征。方法分析661例单发性胃息肉样病变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 EliVisionTMplus 两步法检测63例各类型胃息肉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结果内镜诊断661例单发胃息肉样病变多为炎症,只有34.9%(231/661)诊断为胃息肉;单发性胃息肉样病变主要发生于胃窦;其中增生性息肉157例,在息肉中所占比例最高,多发生在胃窦部和贲门;胃腺瘤仅7例,主要发生于胃窦;除炎性纤维性息肉外,胃息肉的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 Ki-67表达,胃腺瘤的 Ki-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其他胃息肉(P <0.05);胃息肉腺上皮免疫表型以CK7+/CK20+为主。结论胃息肉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不同类型胃息肉增殖指数不同,但免疫表型相似。
    酶联免疫斑点法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
    张桂芝;王静;李鸿斌;赵静
    2015, 30(1):  34-3738. 
    摘要 ( 296 )   PDF (911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以及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外周血 ELISPOT 分界阈值。方法对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非活动性结核患者和健康者进行 ELISPOT 检测。结果以早期分泌抗原靶6000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000 protein,ESAT-6)作为刺激源时,外周血 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斑点形成细胞(SFCs)/106,敏感度90.3%,特异度88.7%,阳性预测值82.3%,阴性预测值94.0%;以培养滤液10000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10)作为刺激源时诊断阈值为18 SFCs/106,敏感度80.6%,特异度86.8%,阳性预测值78.1%,阴性预测值88.4%,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为441 SFCs/106时,其诊断活动性结核感染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80.6%。结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 ESAT-6-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 SFCs/106, CFP-10-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18 SFCs/106,该阈值诊断结核感染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结核低流行国家偏低;以 ESAT-6和 CFP-10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441 SFCs/106作为鉴别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的阈值,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疗效
    付松泉;王琎;闫亚男;傅松波
    2015, 30(1):  38-40. 
    摘要 ( 664 )   PDF (868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IPF 患者随机分为3组,泼尼松组15例(A 组),每日(理想体质量)0.5 mg/kg,口服4周,然后每日0.25 mg/kg,口服8周,继之减量至每日0.125 mg/kg 口服;小剂量乙酰半胱氨酸组15例(B 组),在上述泼尼松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200 mg,每日3次;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组15例(C 组),在上述泼尼松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600 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肺活量(VC)、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变化,评价总体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 VC、6MWT 较治疗前均降低。C 组疗效好于 A 组和 B 组(P <0.05)。C 组 VC、6MWT 较其他治疗组下降缓慢(P <0.05)。结论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能延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下降及6MWT 距离的减少。
    青岛地区结核分枝杆菌embB306基因突变特征与乙胺丁醇耐药的关系
    郝建玲;邹悦
    2015, 30(1):  41-4347. 
    摘要 ( 288 )   PDF (905KB) ( 2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结核分枝杆菌 embB306突变特征与乙胺丁醇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 测序法对来自青岛地区36株乙胺丁醇耐药和48株乙胺丁醇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的 embB 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果48株乙胺丁醇敏感菌株中均未发生 embB306突变,而36株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有20株发生了embB306突变,突变率为55.6%;embB306突变在乙胺丁醇敏感菌株和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000,P <0.01)。结论在青岛地区,embB306的突变是青岛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耐药的主要机制。
    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纤维化和肺气肿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比较
    常彩虹;高毅英;高玉林
    2015, 30(1):  44-47. 
    摘要 ( 222 )   PDF (887KB) ( 2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老年肺纤维化和肺气肿综合征(CPF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患者分为 IPF 组(13例)和 CPFE 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肺功能、血气资料、影像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CPFE 组与IPF 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血氧饱合度(SaO2)低于 IPF 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高于 IPF 组(P <0.05);CPFE 组与 IPF 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FEV1/FV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 TGF-β1、VEGF 均显著的低于 IPF 组(P <0.05)。两组在蜂窝表现、支气管牵拉扩张、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纤维化评分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PF 组的网格影表现显著高于 CPFE 组(P <0.05);CPFE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 CPFE 组(χ2=5.004,P <0.05)。结论 CPFE 患者与 IPF 患者的临床血气指标、TGF-β1、VEGF 等指标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有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同时 CPFE 患者的预后较 IPF 患者差。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临床疗效
    陈云萍;李建成;张江灵;洪朝欣;罗丹凤;赖章超
    2015, 30(1):  48-5051. 
    摘要 ( 305 )   PDF (892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9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肺部病灶分割剂量200~220 cGy/次、5次/周,肺部病灶放疗总量6000~6600 cGy。结果总有效率为76.7%。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9.5%、28.8%、13.4%,中位无进展时间11.9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4.5%、25.6%,中位生存期19.9个月;1,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7.9%、39.6%、27.5%。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0.1%(32/159)、19.5%(31/159)、39.6%(63/159)。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长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侧卧位通气的疗效
    李全业;张国培;向斌;崔华永;仇正锋;裴金胜
    2015, 30(1):  51-53. 
    摘要 ( 342 )   PDF (866KB) ( 2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痰液引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5例 ARDS 患者,监测初始仰卧位、侧卧位1小时后、转仰卧位1小时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与初始仰卧位比较,患者侧卧位1小时 PaO2(75±12)mmHg vs (65±11)mmHg,PaO2/FiO2(280±14)mmHg vs (200±20) mmHg 明显升高(P <0.05),SpO2(96.5±2.2)vs (88.5±1.2)明显升高(P <0.05),且转仰卧位1小时仍能保持, MAP、H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侧卧位1小时气道痰液引流量较初始仰卧位明显增加(15.2±1.8)ml vs (8.2±2.0)ml(P <0.05)。结论侧卧位通气可改善 ARDS 患者的氧合,且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改善持续存在;可改善气道痰液引流,但对血流动力学、呼吸机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影响
    朱明辉;胡广奋;陆婉晖;黎靖麟
    2015, 30(1):  54-56. 
    摘要 ( 238 )   PDF (868KB) ( 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观察组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咳嗽消失时间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有效率为94.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分别为(2.19±0.16)L、(66.09±4.34)%,对照组 FEV1、FEV1/FVC 分别为(1.83±0.12) L、(52.15±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31、4.850,P =0.035、0.008,P <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4.06±2.94)ng/L、(0.68±0.11)ng/L,对照组血清 IL-6、TNF-α分别为(20.91±3.08)ng/L、(0.99±0.1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6.33±0.58)d,观察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9.33±0.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疗效
    黄丽蓉
    2015, 30(1):  57-5963. 
    摘要 ( 289 )   PDF (885KB)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COPD 合并感染患者共80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舒利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治疗7天后,试验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47.32±4.96)mmHg vs (60.43±6.94)mmHg、(85.66±6.40)mmHg vs (68.43±7.13) mmHg、(95.82±4.27)% vs(83.53±4.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 FEV1/FVC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喘息缓解时间及哮鸣音基本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 COPD 合并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郭嘉红;王文生;周敬华;闫东辉
    2015, 30(1):  60-63. 
    摘要 ( 286 )   PDF (886KB) ( 3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特征,指导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 API20NE 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药物敏感性纸片琼脂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 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3.9%(172/205),其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25/205)、17.6%(36/205)、28.3%(58/205)、32.2%(66/205),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肟、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在90.0%以上。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为严重的多重耐药,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疗效
    刘正清;郭立丽
    2015, 30(1):  64-6667. 
    摘要 ( 369 )   PDF (884KB) ( 2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以及治疗前后中分子物质(MMS)、血尿氮素(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9%(40/44)高于对照组75.0%(33/44),治疗后麻木感发生率6.8%(3/44)低于对照组52.3%(23/44),扑翼样震颤症状发生率6.8%(3/44)低于对照组38.6%(17/44);观察组 MMS、BUN、SCr、CRP 水平及β2-MG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00±378)U/L vs (4479±607)U/L、(10.9±2.4)mmol/L vs (15.2±2.6)mmol/L、(328.6±127.2)μmol/L vs (542.6±131.8)μmol/L、(7.0±5.2)mg/L vs (9.4±6.0)mg/L 及(5.1±1.6)mg/L vs (8.8±2.5)mg/L,Alb 高于对照组(41.0±3.2)g/L vs (37.9±2.8)g/L(均 P <0.01或<0.05)。结论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性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全面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水平及其它各项指标。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素用量与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田惠玉;姜相明;宋邵华;张杰;陆鹏;金玉洁;杨秀芬
    2015, 30(1):  67-70. 
    摘要 ( 284 )   PDF (889KB) ( 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素许可用量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 MODS 行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患者60例,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估肝素许可用量与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肝素的平均许可用量(8.27±1.19) U·kg-1·h-1。死亡组肝素的许可用量明显少于存活组,(6.55±1.48)U·kg-1·h-1 vs (9.59±0.96)U·kg-1· h-1(P <0.05)。②肝素的许可用量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 =-0.550,-0.563,P <0.01)。结论 MODS 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中肝素的许可用量与 MODS 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颖辉
    2015, 30(1):  71-7374. 
    摘要 ( 300 )   PDF (884KB) ( 3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3例(出血组),同期血液透析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23例(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调查两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还是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并比较两组的透析通路间有无差异。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吸烟、饮酒、进辛辣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及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服用情况。结果出血组中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数量高于未出血组,为47.8%(11/23)vs 21.7%(5/23)(P <0.05);出血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白蛋白、血钙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出血组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在吸烟、饮酒、辛辣刺激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SAID 服用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贫血、低蛋白血症、血钙低、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基础疾病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有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碘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
    王勇;丁勇;邢家骝;张友仁;管美超
    2015, 30(1):  74-77. 
    摘要 ( 507 )   PDF (876KB) ( 2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碘(131 I)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及131 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我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按照治疗前后、性别及年龄(女性绝经后及男性>50岁设定为高龄组,女性未绝经及男性≤50岁设为青年组)等因素进行分组,通过对131 I 治疗前[经过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 ATD)治疗后]的骨密度及131 I 治疗后18个月的骨密度测定值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 I 治疗前(ATD 治疗后)的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减低,但同组经131 I 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 <0.05)。131 I 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均有差异,且治疗后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值与男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骨密度的变化值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高龄组骨密度的变化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对骨密度影响较大,与性别、年龄及 ATD 的使用关系密切。ATD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对骨密度的改善不显著,131 I 治疗后骨密度显著改善,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较 ATD 对骨密度的恢复更具优势。
    秦皇岛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调查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杨志宏;杨桂凤;郜琳;李芳;张鹏宇;樊欣娜;王倩;焦俊凤
    2015, 30(1):  78-81. 
    摘要 ( 261 )   PDF (880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调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898例(男415例,女483例)60~94岁人群进行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的骨密度测定,按5岁为1年龄组,统计其骨质疏松发生率,记录年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60~64.9岁年龄组及90岁以上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8.2%(4/49)、18.5%(15/81)和80.0%(4/5)、1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5~69.9岁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11.3%(7/62)、27.1%(16/59),70~74.9岁25.3%(20/83)、42.6%(46/108),75~79.9岁22.8%(21/92)、67.3%(68/101),80~84.9岁33.7%(29/86)、79.5%(62/78),85~89.9岁60.5%(23/38)、88.0%(4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1~4骨密度呈正相关(P <0.01),而年龄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骨密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65~89.9岁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孙亚军;高勤;张静静;陈金山
    2015, 30(1):  82-85. 
    摘要 ( 251 )   PDF (877KB) ( 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组给予6次 MECT 治疗(n =46),N2组给予12次 MECT 治疗(n =44)。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M)、Stroop 测验、连线测试(TMT),并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①与基线时相比,MECT 治疗后两组 PANSS 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5),且 N2组比 N1组的下降更明显(P <0.05)。②与基线时相比,两组 MECT 治疗后 WCST-M 的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N2组的 WCST-M 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均明显优于 N1组(P <0.05)。③与基线时相比,MECT 治疗后两组 Stroop CW 总反映时间、CW 错误数、C 总时间、C 总错误数测验及 TMT-A 和 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CT 治疗后相比,N2组 CW 总反映时间、C 总错误数测验及 TMT-A 和 B 与 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ECT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
    杜彭;巩路
    2015, 30(1):  86-88. 
    摘要 ( 268 )   PDF (863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1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和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临床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特异性不高,误诊率高。结论反复行脑脊液检查以查找病原菌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的关键。
    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4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
    黄锦宏;杨吉成;赵大国;谢宇锋;凌春华;盛建华;赵云根
    2015, 30(1):  89-94. 
    摘要 ( 210 )   PDF (969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4基因(Ad-IL-24)对人肺腺癌细胞 SPC-A1体外抑癌效应、放疗增敏作用。方法将 Ad-IL-24感染的 SPC-A1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 IL-24目的基因在 SPC-A1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腺病毒(Ad-GFP)组、Ad-IL-24组、放疗组、Ad-GFP 联合放疗组(Ad+放疗组)及 Ad-IL-24联合放疗组(Ad-IL-24+放疗组)对 SPC-A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 SPC-A1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RT-PCR 法检测 SPC-A1细胞中生存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 X(bax)、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Ad-IL-24作用 SPC-A1细胞后,目的基因在 SPC-A1细胞中成功转录及表达;Ad-IL-24能显著抑制 SPC-A1细胞的生长且呈现时间依赖性,Ad-IL-24组(31.1±0.9)%、放疗组(44.4±2.3)%、Ad-IL-24+放疗组(72.4±1.5)%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与 Ad-GFP 组(2.7±1.1)%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 Ad-IL-24+放疗组优于 Ad-IL-24组、放疗组(F =314.613,P <0.01),呈现放疗增敏的协同作用(Q =1.172);Ad-IL-24可诱导 SPC-A1细胞 G2/M 期阻滞和细胞凋亡,Ad-IL-24+放疗组(40.6±3.3)%的细胞凋亡率与Ad-IL-24组(15.4±1.1)%、放疗组(26.3±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7.194,P <0.01),且具有放疗增敏协同作用(Q =1.162)。Ad-IL-24能明显上调促细胞凋亡相关因子 bax、Caspase-3,并下调细胞抗凋亡因子 bcl-2、生存素的表达,Ad-IL-24+放疗组作用优于 Ad-IL-24组、放疗组。结论 Ad-IL-24有放疗增敏的作用,是理想的放疗增敏剂,该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阻滞在 G2/M 期以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经双侧桡动脉途径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
    靳志涛;高国杰;丁力平;卢鑫;胡莉华;张丽娜;张丽娟;胡桃红
    2015, 30(1):  95-9798. 
    摘要 ( 195 )   PDF (890KB) ( 3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小静脉闭塞病14例临床分析
    任雷;胡粟;朱卫东;赵卫峰
    2015, 30(1):  100-103. 
    摘要 ( 200 )   PDF (903KB) ( 2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变可导致抑郁症
    2015, 30(1):  103-103. 
    摘要 ( 182 )   PDF (816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
    郭红霞;史均宝;陆敏;张爱华;王悦;郑丹侠
    2015, 30(1):  104-106. 
    摘要 ( 183 )   PDF (860KB) ( 3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醋酸奥曲肽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腹泻疗效
    贺继东;王莉
    2015, 30(1):  106-108. 
    摘要 ( 219 )   PDF (864KB) ( 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
    李太平
    2015, 30(1):  108-110. 
    摘要 ( 173 )   PDF (863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例
    郭秀荣;冯玉华;宋立新;杨阳
    2015, 30(1):  111-112. 
    摘要 ( 196 )   PDF (833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β-受体阻滞剂治疗3型长QT间期综合征的新观点
    王爱芬
    2015, 30(1):  113-116. 
    摘要 ( 267 )   PDF (879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性长 QT 综合征(LQTS)是一种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易产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和心室颤动,发生心律失常性晕厥和猝死(SCD)。LQTS 的实际发病率接近1∶2000。遗传性 LQTS 目前可以分为15个亚型,但绝大多数患者为3个基因突变所致(KCNQ1/ KCNH2/ SCN5A)。这3个基因各编码1个对心室复极化有重要作用的心脏离子通道,由此产生的基因亚型分别是 LQT1、LQT2和 LQT3。LQT3患者约占 LQTS的10%左右。由于 LQT3患者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故病死率高于 LQT1和 LQT2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 LQTS治疗中显示出优势,明显改善了症状,减少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于 LQT3表型的患者来说β-受体阻滞剂备受争议。最近的一些基础及临床研究显示,普萘洛尔对 LQT3可能有独特的作用,能够减少 LQT3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风险。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李悦;张庆芳;安惠霞;王婧一
    2015, 30(1):  117-120. 
    摘要 ( 231 )   PDF (881KB) ( 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以往针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些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失衡、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紊乱等方面。而近几年,随着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